合作交流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
【三下乡实践第六期】踏访西域热土,读懂“润疆”二字里的温度与力量

2025年07月30日 23:28


这个夏天,我们一群大一学生带着对“当代中原移民‘润疆’研究”的好奇,踏上了三下乡的实践之路。最初,“润疆”对我们而言,只是一个纸面上的概念。直到真正走进那些在疆河南人的生活,才触摸到这两个字背后的重量——那是人与土地的相守,是文化与情感的交融,更是一代代人用脚步写下的生动注脚。

活动背景:为何要追寻“中原移民润疆”的故事?

河南与新疆,一东一西,相隔数千里,却因“移民”二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结。从历史上的屯垦戍边到当代的自愿迁徙,无数中原儿女带着梦想与勇气来到新疆,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扎根、生长。我们想知道:是什么让他们跨越山海选择远方?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,认定新疆前途广阔;还是像一位受访者那样,因一次旅游发现阿克苏与河南老家“各方面没有很大差异”便留下安家?在异乡的岁月里,他们如何平衡对河南的乡愁与对新疆的热爱?有人坚定地说自己“肯定是河南人”,因为“祖籍是河南”,“家乡是出生、生长的地方,没有家乡就没有我”,新疆是生存之地;也有人坦言,离乡几十年后,“生活习惯各个方面都适应了”,虽然对河南老家“特别有感情”,但“岁数大了,也是对新疆有感情,就不想回老家了,就想在阿克苏养老”。“润疆”究竟是怎样一种双向的滋养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决定在这个暑假,去倾听那些被时光沉淀的故事。

实践过程:用脚步丈量,用真心倾听

团队的实践像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记录。熟悉当地的新疆同学布艾吉尔·玉苏普、李彤、买热木古丽·阿山、海旸带着我们穿梭在街巷与田野。我们采访了不同行业的河南移民,有凌晨五点揉面的河南面馆老板,他说:“新疆人爱吃辣,我就加了点当地的辣椒面,现在这味道,河南人认,新疆人也爱”;也有在戈壁滩种棉花的河南夫妇,他们指着连片的棉田感慨:“刚来时这地荒得很,现在每一株棉花都像自己的娃”。每一次采访,都是对“家”的重新理解——他们的话语里,既有河南老家的麦香,也浸润着新疆瓜果的甜。

深入阿克苏的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我们聆听着跨越三十多年的心声。初来乍到时,新疆干燥的高原气候曾让他们水土不服,只能“慢慢的适应”。更大的挑战来自语言。九十年代初刚到新疆时,汉族人少,维族同胞多,“维族人讲话也听不懂”,交流甚至需要依靠手势和“写数字”这样原始的方式。但时间是最好的融合剂。后来,“维族同志也会讲汉话”,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,维汉之间结下了深厚的邻里情谊,他们由衷感叹:“汉族维族都一家亲”。谈及在新疆立足发展的基石,河南老乡们普遍认同自身“聪明能干”的特质,坚信“河南人特别聪明”。正是这份勤劳与智慧,让他们在新疆发挥所长,很多人因此“发展的很好”。这份“润疆”的实践,就浸润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:与维族邻居“一起吃、住”,“互帮互助”,像“石榴籽一样,紧紧的团结在一起”。文化的交融更是随处可见,河南的豫剧、胡辣汤、水煎包、烩面早已在阿克苏落地生根,红红火火,成为当地多元文化图景中亮丽的一笔。

“内容组”的同学们则让这些故事有了更清晰的模样。前期反复打磨采访提纲,确保每个问题都能触达心底;后期对着几十小时的素材筛选、剪辑,让画面里的皱纹与笑容更具力量;撰写推文时,我们努力用平实的语言,让更多人知道:在新疆的角落里,有那么多河南人用自己的方式,连接着两地的烟火。

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有人不愿回忆初来时的艰难,我们就陪他坐在葡萄架下慢慢等;方言不通时,新疆同学的“双语翻译”成了桥梁,偶尔的词不达意反而让对话多了几分暖意。正是这些细碎的瞬间,让我们明白:真实的故事,从来藏在耐心与真诚之中。

感悟:读懂“润疆”的真正含义

实践结束时,“润疆”二字在我们心中有了全新的注解。它不仅是“迁徙”,更是一场跨越地域的“共生”——河南人带着中原的勤劳与智慧,他们的“聪明才智帮助了新疆的发展”,在新疆辽阔的土地上播种希望。而新疆这片热土,以其“地大物博”、“发展空间大”的潜力,以及“特别自由,没有很大生活压力”的包容环境,为这些异乡人提供了新的归宿。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:“我现在既会做河南的烩面,也会烤新疆的馕,这日子,在哪都是家。”这句话,完美诠释了他们身份认同的微妙平衡:无论身处何方,“走到哪里都是河南人”,但新疆,这片接纳了他们汗水与梦想的土地,早已成为生活与情感深深扎根的沃土。

原来,“润疆”的核心从不是“谁改变了谁”,而是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彼此滋养,在坚守中共同生长。那些在疆的河南人,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:真正的联结,从来不在地图的距离里,而在人心的相通中,在那份交流出的深厚感情和“一家亲”的认同里;真正的发展,也从不是一方的“输出”,而是各民族为了“促进以后更好的发展”而进行的双向“奔赴”。

这个夏天,我们或许只是记录了故事的一角,但那些关于热爱、坚守与融合的瞬间,早已刻进青春的记忆。未来,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对土地与人群的敬畏,继续去发现、去理解——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里,都蕴藏着中国大地上最动人的力量。